2)第七百二十八章 藕粉?奸商皇帝啊_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说完,冯上六跑了出去,没多久就把老丈与老丈的儿子冯麦子拉了过来,对朱允炆腼腆一笑:“这两位都是好酒的人,只是近年来年景不好,买不得好酒,今儿沾少爷的光,喝两口。”

  朱允炆并不觉得冯上六的行为有所不妥,至少此人懂得孝顺与分享,于是让刘长阁把酒葫芦的酒也拿了出来。

  刘长阁有些心疼,汤不平的酒是在淮安买的,自己的酒可是在京师买的,一天也就喝个三口,舍不得的很……

  但没办法,人家把唯一的母鸡都杀了,自己再吝啬一壶酒,实在是丢人。

  酒过三巡,朱允炆便开始问:“这里的里长可还好?”

  老丈满意地品过酒:“挺好,我们这里是小村子,里长也就寻常庄稼人。”

  “我打算去固镇看看,但听说那里的知县,似乎不太好……”

  朱允炆旁敲侧击。

  “呵,你是说那个醉知县?”

  冯上六道。

  “醉知县?”

  朱允炆皱眉。

  冯上六喝了一杯酒,抖着腿说:“固镇知县卫膑嘛,我们都叫他醉知县。”

  “何解?”

  夏元吉也有些好奇。

  冯麦子张嘴回:“知县好酒,每个月都要醉几次,喝醉了还喜欢睡大街上。”

  朱允炆凝眸,这倒是有个性,大半夜睡街上,还不担心被人抢了,打一顿,至少这固镇的治安还是过得去的。

  老丈补充了句:“其实卫知县还是挺好的,他不管事。”

  呃!

  不管事就是好知县?

  这是什么逻辑?

  朱允炆不明白,杨士奇似乎看穿了,解释道:“老丈说的不管事,应该是不多事吧,许多官员都是如此,十年如一日,坐堂,下堂,即不主民生,也不问旱涝,天灾来时,文书告急,平日年景,各自过各自的,谁都不打扰谁。”

  “对,对,就是这样。”

  老丈称赞。

  朱允炆明白过来,这个卫膑卫知县是典型的“无为式”官员,将固镇交给他管理,十年未必会出一次错,但十年之后,固镇还是十年前的固镇,没啥变化,也没啥发展。

  这样的官员在地方官员中的占比恐怕是不低的,他们的心态就是: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,苦熬资历,熬也熬到领退休金……

  你处罚他们吧,他们没毛病。不处罚他们吧,地方没进步。

  这就让人有些郁闷了。

  不过对于固镇而言,发展又有什么好发展的。

  商业?

  商人也不愿意来这里,南面的凤阳、长淮、临淮多好,谁愿意跑远路到固镇,而且一个小地方,人口不多,市场不大,利润空间又能有多少。

  农业?

  也就那样,地不少,旱灾来时,三十亩地能打三百斤粮食都是老天赏脸。

  工业?

  这个时代还没……

  这地方似乎就适合“无为”,你们种庄稼,收多少是多少,县衙治理,该怎么判怎么判,其他时间,喝醉了躺大街上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k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