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70章 安国兴邦之策_大明疯皇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题不符合以往的规矩。

  不过,这规矩已然不合时宜,所以,他要改!

  他是皇帝,当然能改规矩。

  而他前面的十几位就不敢改这规矩。

  因为他们都被群臣给裹挟了,敢改这种规矩,势必会被弹劾奏折给淹没!

  还好,这会儿他已经牢牢掌控了军权,而且,满朝的文臣,就要被他清洗干净了,根本没人有机会上奏折来弹劾他了!

  现在,他就是要看看这些考生的反应。

  如果有人拿着什么圣贤之道来劝谏,那么,不好意思,滚!

  殿试一般是不会淘汰贡士,但是,谁敢在这个时候跟他唱反调,那他也不会客气。

  规矩都能改,破例淘汰几个贡士又怎么了?

  他需要的是安国兴邦的能臣,不是把规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腐儒!

  还好,这些学子都不是腐儒。

  他们只是脸色微变,并没有什么人准备站起来劝谏一番。

  泰昌微微点了点头,随即又朗声道:“古语有云,尽信书不如无书。你们读书,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,而是为了治国齐家平天下而读书,这个,你们要分清楚。好了,现在开始答题。”

  所有考生闻言,连忙抽出草稿纸,提笔沉思起来。

  安国兴邦之策是什么?

  这个并不是什么深奥难懂的古文,所有考生自然都明白,而且,安邦兴国之策有很多,比如富民,比如强兵,比如廉政,比如破虏等等,方方面面都可以写。

  问题,正是因为能写的太多了,才不好下笔。

  因为他们不知道皇上想要他们论述的到底是哪种啊!

  这下怎么办呢?

  八股文第一股就是要破题,他们都不知道考题的重点在哪里,又怎么破题!

  这个就有点考验人的才智了。

  没有说重点,那就捡自己最为擅长的来写呗!

  没过多久,文震孟、倪元璐、黄道周等人便相继悟透了这个考题。

  他们开始破题了!

  很多人见状,皆是灵机一动,双眼冒光。

  因为他们也想明白了,他们虽然不知道文震孟等人在写什么,但是,文震孟等人能这么快动笔的原因他们却是一想就明白了。

  很快,又有一批人陆陆续续开始动笔了。

  这个时候,其他考生要再不明白是怎么回事,那就真的枉费了他们十年寒窗苦读和十几年的赶考经验了。

  不到半个时辰,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动笔了。

  泰昌见状,不由微微点了点头。

  这批考生果然没选错,至少,没有那种榆木疙瘩,读书都读傻了的。

  他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破题动笔,就证明他们脑子还是很灵活的。

  当然,开始动笔并不代表这些人很快就会答完。

  一篇八股文章虽然只有几百字,要写得精彩,写得漂亮却是很费时间的。

  所以,殿试是整整一天时间。

  这个规矩泰昌倒没有去改,毕竟,心急吃不了热豆腐,如果有人冒冒失失的,不假思索,刷刷就是一顿写,不到一个时辰甚至不到半个时辰便把篇八股文章给做完了,那此人多半有失稳重。

  开玩笑呢,殿试可是读书人的终极大考,不想着怎么把文章写到最好,一味图快,能是个稳重人吗?

  稳重的人一般都是在草稿纸上写个大半天,直到临近交卷的一个时辰才会把琢磨好的文章认真的写在答卷上。

  这一天时间对考生来说也是一种考验,毕竟,盘坐在地上时间长了腿可是会疼的,还有这天气,虽然暖阳高挂,地上也冷得很,盘坐在地上可不是一般的难受,就算穿着厚棉裤那也挡不住嗖嗖的凉意从下面传上来。

  当然,这点考验比起乡试和会试那九天时间来说都算不得什么。

  乡试九天那是能把人热死,会试九天那是能把人冷死。

  这不是开玩笑的,乡试和会试考死人的事那是时有发生的。

  这些人都能经住九天寒暑的考验,这点考验自然算不得什么了。

  酉时至,太阳都要落山了,所有考生也全部放下了笔。

  又是一阵山呼过后,考生离场,接下来就等金榜题名了。

  殿试的规矩是考试一天,阅卷一天,第三天贴出皇榜。

  所以,这些考生只需回去等一天便可成为真正的进士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k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